速腾文学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1448章
……

殿中唾沫横飞,赞成的和反对的,在殿中吵成一片。

周延儒,堵胤锡,陈子龙,蔡道宪等虽然人数少,但都非常坚定。李建泰等人虽然多,气势也够足,但却也压不住他们。

双方吵的激烈。

御座上的隆武帝却是不急,他闭上眼睛,静静听着诸臣的争吵,每一个人的发言,他都听在耳中,记在心中,等群臣争吵辩论的差不多了,他才睁开眼睛,缓缓说道:“内阁三日之内,拿出决定。”

说完,起身离开。

“退朝~~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。

群臣跪拜送行。

等隆武帝远去,群臣都站起时,大部分人都对周延儒怒目而视,更有一人走上前去,怒问道:“首辅大人,你也是读圣贤书的,那下官请教,孟子云:长君之恶其罪小,逢君之恶其罪大,是什么意思?”

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。

李建泰曾为国子监祭酒,相当于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,岂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,他不过是借题发挥,当面讽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恶,是一个大奸臣。

周延儒脸色铁青,拂袖而去。

但李建泰不罢休,在后面紧追,厉声追问:“首辅大人不知吗?如果不知,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!”

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后,为他助威。

“不要走,不要走!”

一时,周延儒狼狈不堪。

自都察院之后,周延儒名声扫地,已经难为首辅了,更不用说,前些日子,他的心腹,原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忽然被锦衣卫拿下,原来是定王的老师杨士聪供出了吴昌时,说在定王某乱之时,他曾经拜会吴昌时,请吴昌时亲近首辅周延儒,以为定王的暗助。

而严刑之下,吴昌时迅速交代,不但说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来眼去,而且还交代了一干贪赃枉法、为周延儒收敛钱财之事。

消息传出,周延儒惊骇莫名,他再次上疏请罪。

但却又一次的被驳回。

不同的是,这一次,传旨的秦方秦公公,带来了陛下的一句口谕……

听完口谕,

周延儒这才明白了隆武帝为什么要留下自己?

更明白,隆武帝知道的恶事,比他想象的还要多。

而其中任何一件,都足以将他投入大狱,令他永世不得翻身。

……

为了保命,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“恶”,对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议,都绝对遵从和第一个响应,什么名声不名声的,他已经不在乎了,他现在只想活着。但吴昌时招供之后,周延儒和原次辅陈演在朝中的大量亲信,都被拿下,轻则贬斥,重责抄家流放,党羽几乎尽去,为了执行隆武帝的政策,周延儒不得不亲自上阵,以首辅之尊,和反对者周旋。

----有周延儒挡剑。内阁其他四臣受到的压力,俨然就小了很多。他们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,按部就班的执行。

三日后。

虽然反对声众多,但首辅周延儒力排众议,坚决支持科举改制,内阁遂做出决议,于隆武元年的恩科之中,添加农政和数学,以为副科,两科加起来,总分第一,即为状元。

“即刻明发天下!”

隆武帝迫不及待的通过。

……

圣旨下达,消息传出之后,内外哗然。

“周延儒,奸佞啊~~”

“圣人之学乃我辈根本,科举不可改!”

大批官员上疏反对,奏疏如雪片一般,隆武帝一概不理,官员们不服,继续上疏,妄想用雪片般的奏疏,淹没隆武帝,逼隆武帝就范。但隆武帝可不吃这一套,先是罢免、廷杖了反对最激烈的十几个官员,其中就有吏部右侍郎李建泰,然后又连下两道旨意,第一道圣旨说明增加农业和数学、学以致用的必要,向天下学子喊话;第二道圣旨则是明确表示,明年试行科举新制之事,朕意已决,断不能更改,再有人妄议者,一律贬斥,到辽东前线去为官!

这一来,立刻就肃静了不少。

文官们或许不怕廷杖,甚至以廷杖为荣,但如果被发配到辽东前线,面对凶恶的建虏,辛苦不说,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。

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情,大部分人是不会做的。

不过也有愣头青。

国子监李森先、学正王皋,继续上疏反对。

而隆武帝毫不客气,立刻将两人贬至蓟州长城,为七品仓粮官。

离开京师,众人送行之时,李森先和王皋意志昂扬,表示为维护圣人之学,连命都不在乎,何况只是一个贬斥?众人都是佩服,但是等车马离了京师,到了蓟州前线之时,面对现场的简陋和辛苦,两人却都是傻了眼,这哪是贬斥,简直就是流放啊。

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,李森先和王皋欲哭无泪,只能咬牙坚持。

消息传回京师,很多人在同情二人的同时,也不免庆幸,幸亏没有跟着上疏,不然现在在蓟州长城风餐露宿,提心吊胆的,就是他们自己了。

……

明年隆武新科,殿试增加农政和数学之事,很快就传遍天下。

很多一直苦读八股的读书人听闻,本能的就是反对,他们读八股这么多年了,以为八股是唯一的标准,但想不到,现在在八股之外,又多了两个标准,一个是农政,一个是数学。

也就是说,八股读的再好,也只是举人和贡士,要想在殿试上有所成就,成为大明最高学历进士以上,非得同时精通这三门不可。

一时,他们不能接受,所到之处,都是议论纷纷,群情激动。

不过在江南,有三人听到这个消息,却都是大喜。

王夫之、黄宗羲、顾炎武。

他们是这个时代,最早提出经世致用的人。

经世:治理世事;

经济:经国济民;

致用:尽其所用。

这三位明末清初的大儒,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奔走,虽然他们三人年纪尚轻。尚没有后世的影响力,但却人格和学说,却基本已经定型,他们对八股科举的弊端,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,但他们却没有胆子,像当今隆武帝一样,提出农政和数学,用以和八股并驾齐驱。

不知道是巧合,还是故意安排,朝廷明年试行科举新制的消息传来之时,他们三人恰好都被南京京营参赞张家玉邀请,都在南京做客。

“陛下圣明啊~~”

三人都是激动。

尤其黄宗羲。

他和隆武帝两年前在京师有一面之缘,当时他就知道,“太子殿下”非是一般人物,大明中兴必在太子殿下,这两年多的一切,都验证了他当初的判断,但即便是他,也没有想到,太子殿下在继位不久,隆武朝第一次科举,就会推出改制。

陛下的远见卓识,远在他的想象之外。

王夫之、黄宗羲、顾炎武在徽州会馆组织了一次聚会,召集志同道合之人,支持陛下的科举新政。

因为家世师承的原因,三人虽然都不是进士,但却都已经名声在外,他们三人跳出来支持科举新制,令很多人吃惊,也令很多人恨的咬牙。

三人卷起的风波很大,以至于很多反对者冲到会馆,要和他们三人论战。

三人不退却,轮番上阵,一一和对方辩驳。

因为影响力巨大,每日里观看者甚多。

张家玉派人将论战的全过程,全部记录下来,连夜排版印刷,在南京城内散发,每日一篇,一篇卖三文钱,日日不断。

渐渐人称,《三文日报》。

……

王夫之、黄宗羲、顾炎武三人的支持,虽然没有能改变大多数读书人对科举新制的不满和反对,但却有相当的意义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